[往届赛事] 郭进拴 |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 ——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一百七十九】

来源:会员中心

作者:2855510

发表于: 2024-11-19 10:37

  郭进拴 |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

  ——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一百七十九】

 

  郭方向在《鲁山脱贫大决战》一书中把他的敏锐、沉静与诗意呈现在其笔端,淡然、宁静、不急不躁。不管是诗意的景物描写、日常的生活体验还是时代主旋律的抒怀,都不会给人空乏、枯涩之感。在对乡村世界的书写中,不是那种宏观粗疏的概述,而是贴近事物,或在故事中聆听,或在细节中打开,或在想象中呈现。尽管作品有鲜明的主题,但在阅读过程中,却时常会忽视这种主题的存在,而让人沉浸在其审美世界之中,这类文字在作品中可以说是处处皆是,比如在《大美鲁山》一章中,写鲁山的美景,写乡土人情,写大自然的天籁之声与历经生活沧桑的生命歌唱,等等。在这些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鲜明的乡村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扶贫”成为一种辽远的背景,乡村人生的体验与共鸣,“贫民”世界的理解与同情,乡村文明的追寻与期待成了这些故事的核心内容。郭方向通过其成熟的语言艺术,进行耐心陈述、细致打量与文学想象,从而为我们构建了一幅幅人物丰满、意味深长的乡村图画。

  驻村干部大都是从城市到农村开展扶贫工作的,“外来者”视角就成为当下扶贫文学的主要叙事模式。“外来者”如何才能真正进入乡村内部,关联到文学呈现出怎样的乡村经验,如果仅停留在“纯粹”的外来者视角或者扶贫政策层面的“故事”书写,就不可避免地会落入模式化的叙述之中。他的身份也就决定了他的叙事视角,他不是以外来者的眼光打量这个陌生的乡土世界,而是以原乡者的情感去融入、体验他曾经生活过土地上的人与事。一个个乡村“贫民”进入他的眼里和心中,以“扶贫”为引子,切入他们的悲喜人生与精神世界,带着同情、理解与悲悯。在书写这些扶贫故事的同时,展示自己与这方土地的血肉联系,表达自己对乡村大地的深厚情感,以及阐述对“笔下的乡村不是田园牧歌,也不是文明挽歌。它吸附了乡土中国的传统与现代,有着自身的脉动和生机。”在新时代未来与命运的思考。这些内容在《雁归效应》《铿将玫瑰》的篇章中得到了深切的表现,这样的内容,叙述得平静、动人,让我们看到这片土地的厚重与爱之血脉的源流。这几章是和众多“扶贫文学”区别开来的文学存在。

  《鲁山脱贫大决战》通过一个个乡村人物,一项项乡土风物,剖解乡村重新迸发的生机,真实地反映了鲁山人的命运曲折和全新希望。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在物质与精神的变化中,作家挑选出富有典型性的人物事件,把各项扶贫政策和政府关怀有机地镶入叙事性文本,从而让村庄的发展拥有历史的深度,使之成为一个有意思的村庄样本。

  《鲁山脱贫大决战》的个性化写作风格很明显。作家沉入一线融入乡村是缓慢的、沉着的,因而也更加真切。他的精神生活与乡村劳绩同步运行,真实地反映一个作家走进乡村的心路历程。表明作家努力以文学色彩经营一个新时代的乡村切片,作家最终是想建构一种文学化的乡村。

  事实上,当作家走进新农村采风,直观的只是广大乡村扶贫的成果。扶贫是一个国家战略,它是可溯源的,也是应该溯源的,但其实又不是那么容易溯源的。作家采风当然是一种溯源,但那是二手的,是听当事人讲述的,显然也是容易过滤的。这样一来,当事人自己的写作就显得难能可贵。这种溯源既是公共性的,又是个性化的,既是时代记录,又是人生追忆,能够保存更多新鲜、多彩的细节,使一个时代在文字里凸显更细致的纹理。

  郭方向是个有理想的作家,在创作《鲁山脱贫大决战》这部长篇报告文学时,自觉地拿梭罗的《瓦尔登湖》来做参照,从中汲取营养。梭罗轻物质,重精神,追求的是他个人内心的平静。“梭罗居于湖边,从物质生活上看是平地,但从精神生活上看是高岭。”扶贫先扶志,脱贫先立志。这也是当下鲁山人在精神上的一种担当。

  《鲁山脱贫大决战》进入的角度是独特的,没有正面的强攻,也没有罗列枯燥的数字,而是以一个个典型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来说话。每一章都是一篇很有分量的散文。它没有搭建恢宏的框架,但视角是广博的,既有对鲁山人文历史的考证,亦有对民间传说的叙述,还囊括了物产、饮食、婚丧嫁娶等风俗习惯,铺陈了一幅绚丽的民俗风情画卷,并结合脱贫攻坚的时代性,展示出乡村在发展和传承之间的复杂、融合,以及前行的光芒。

  扶贫,是近些年的“国家主题”,相关的文学书写也就风起云涌。扶贫题材的文学作品(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成为我们时代生活的一份鲜活记录,也是未来的人们观察我们今天时代的一份档案。但因为是“国家主题”,所以就很容易出现故事雷同、人物脸谱化、精神向度一致的模式化倾向。如何处理好“国家叙事”与“个人表达”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时代的精神内涵与乡村的审美经验,如何摆脱那种浅显的乐观,如何进入到土地的肌理深处,理解土地与人的情感和命运,如何从乡村文明重建、乡村精神提振的高度,深入人的灵魂的深度,呈现其复杂的面相,书写这一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乡村变化,为新时代的“乡土文学”提供新的可能,这是“扶贫文学”应该关注的问题。郭方向先生的《鲁山脱贫大决战》在进行着这样的努力,那就是他在这片烈士鲜血染红的土地上深情地守望与吟唱。当然,这种努力还可以继续深入,比如在文章语言枝蔓的删减与力度的营造上,在内敛与沉静特质的铸造上;在书写目的的明确与集中上,在写作内容的舍取上,等等。我们期待着郭方向更多更精美的作品问世!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分享到:

相关动态

郭进拴 |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  ——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一百八十】

郭进拴 |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 ——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一百八十】

2024-11-19 10:38

2675

郭进拴 |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一百八十】 脱贫解困,追求小康和美的生活,是诗经时代就开始憧憬的美好理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扶贫济困,建设小康社会,是历代善政良制所追求的基本目标。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的志业宗旨,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役,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全部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九大又进一步宣誓,“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新时代脱贫攻坚写作,已由原...

郭进拴|刀郎现象【一】

郭进拴|刀郎现象【一】

2024-11-21 10:19

1157

郭进拴|刀郎现象【一】 自刀郎发布新专辑以来,就在网上引起广泛的关注和热议。特别是新专辑当中的《罗刹海市》,有说好听的,也有说不好听的。但争议最大的,是有网友认为在隐喻四位大佬,不过刀郎针对当年的风波就已经回应。随着刀郎新歌热度高涨,并不断的被刷屏,不少媒体也评论了刀郎现象。 截至目前,人民日报、新京报等官媒以及资深音乐人都对刀郎新歌《罗刹海市》进行了点评,一起来看看是怎么评价的? 首先,是人民日报,评刀郎现象是“鞋拔作如意,不明觉厉”。其意思是指刀郎在音乐领域是非常突出的,可能他沉寂了十几年没有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当中,也没有出新的音乐作品。但是要么就不出新歌,...

郭进拴|刀郎现象【二】

郭进拴|刀郎现象【二】

2024-11-21 10:20

1268

郭进拴|刀郎现象【二】 对于刀郎新歌《罗刹海市》隐喻了四人,其实并没有 由于刀郎新歌《罗刹海市》歌词当中的个别词汇会让人联想到那英,导致其评论区被很多网友攻陷,但大多数都是来看评论的。对此,不仅音乐人丁太升对歌词进行解读,甚至媒体也对此事进行了回应,有媒体报道“新歌《罗刹海市》内含那英?当年风波刀郎已回应过”。 此外,也有不少媒体说是大家对刀郎新歌《罗刹海市》进行过度解读。所以网友们不要再进行评论炮轰啦,让一切回归正常吧。 《罗刹海市》作为刀郎的最新作品,引发了无数音乐爱好者的热烈欢迎。他的歌曲不拘一格的风格和特立独行的艺术形象,成为了一种对于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