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六十岁说【一百九十四】
291年,陈留仓垣水南寺印度籍僧人竺叔兰等开始翻译、校订朱士行抄写的《大品般若》经本。历时12年,译成汉文《放光般若经》,共20卷。朱士行西行求法,对后世影响极大。他虽只送回一部经,他那求法忘我的精神感人至深。他不畏艰险,以为法忘躯的报毅然前往。他送回的《大品般若》译出之后,颇受佛学界的重晋道安曾称赞说:“善出无生,论空持巧,传译如是,难为继矣”。当时的义学高僧如帛法祚、支孝龙、竺法汰、竺法蕴、康僧渊、于法开等人,都为之作注或讲解,形成两晋时代研究般若学的高潮。
后世著名的佛教学者,如汤用彤和吕澄,都对朱士行西行求法的壮举给予极高的评价,他们一致认为,从汉僧西行求法的历史来看,朱士行可说是开创风气的先锋,当时通往西域的道路十分艰险,又乏人引导,朱士行只凭一片真诚,竟然达到了目的,为后世西行求法者如法显、宝云、玄奘等人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其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朱士行西行的贡献是求得《大品般若经》,从而在我国开启了义学的先河,同时将西域佛教传入我国,也促进了东西政治、文化的交流。朱士行求大乘真经在于阗犯忌之举,当地早无人不晓,也许是这位中国和尚谦和友善,懂得入乡随俗,倒也没人为难他。但当他打算派弟子弗如檀将经书送回洛阳时,却遭到于阗国小乘信徒的横加阻挠,将《大品般若经》诬蔑为外道经典,向国王禀告说:“汉地沙门将以婆罗门书惑乱正典,大王如果准许他们出国,大法势必断灭,这将是大王的罪过”。因此国王不许弗如檀出国。朱士行书定冒险,经过一番准备,他去晋见于阗国王,表示愿以“烧经为证”若火不焚经,请予放行,若火焚真经,即就此终结。于是,积薪殿庭,当众焚经。孰料火苗突起,手抄经本却引火不燃。朱士行说此乃“真经不怕火炼!”国王看傻了眼,当即准予放行,并一再恳求朱士行留下传道授法。真经遇火不毁的奇迹,也让于阗民众震惊万分,并由此改变了对大乘佛教的看法,使之弘扬传播开来。当后来法显去印度取经路过于阗时,这里已是“尽旨奉法,以法乐相娱。众僧乃数万人,多大乘学”。再据《西域记》载,到玄奘法师途经此地时,“伽蓝百余所,僧徒五千余人,并多习学大乘法教”。直到1025年以后,喀喇汗王消灭于阗时,当地民众才被迫改信伊期兰教。真经送回洛阳后,西晋时由竺叔兰译为《放光般若经》,流布甚广。朱士行留在于阗传法,直到80多岁圆寂,没有回到故乡。据说他圆寂后,当地人按西域荼毗法火焚他的遗体时,柴薪灰尽,遗体不损,人们为之稀奇。是一位高僧合十咒念:“汝果得道,身自当灭迹,何必如此惊世”。他的遗体才闻声而化。日后中原汉地有典“金刚不坏之身”,亦有此出。
在新修的观音殿里,我们看到了栩栩如生的观音菩萨塑像和用汉白玉精雕细刻的观音三十二变像。
观世音,在我国各大寺院里是常见的。如北京的广济寺、秦皇岛的观音寺、扬州的观音山、开封相国寺、浙江普陀山都供奉有千手千眼的观音菩萨,人们把她称为“救苦救难”的神灵,济世造福的圣人。民间还有扶正除邪,送子送财,主持公道,观音托梦等许许多多优美动人的传说。
那么,观世音是什么人?观世音是男是女?哪里才是观音菩萨的布道正所呢?
观世音,是佛教的菩萨名。梵文AvalokitesvAara的意译,亦译“光世音”,新译“观自在”。“观自在”,音译“阿婆卢吉低舍婆罗”、 “阿缚卢枳多伊湿伐罗”。观世音无论是传说还是小说,都说她是菩萨中的红人,不仅把她描写为大慈大悲的菩萨,还说她法力无边,变化无穷。《法华经普门品》中说,遇难众生只要诵其名号,即“观世音”三个字,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前往拯救解脱。因此,观世音这个名字便是根据这个说法,从梵文意译过来的。观世音的名字,随着大乘佛教传人中国后,因唐太宗李世民讳“世”,只能略去“世”字,改称观音。观世音,顾名思义,就是观声音也,一般人都是“听”音,而独她能“观”音,即眼睛可当耳朵使唤。东魏有个叫孙敬德的犯人,念了观世音经即“枷锁自开,牢门自启”。临刑前他又念了观世音经,刽子手一刀砍下,那刀竟然折了三段。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