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届赛事] 【二百五十八】郭进拴 |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 ——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来源:会员中心
作者:2855510
发表于: 2025-02-01 10:47
【二百五十八】郭进拴 |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
——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这次她和大家分享的话题是《从素材到小说》,着重介绍她刚出版的长篇小说《宝水》的创作过程。前期经过大量的搜集资料,扎根考察和写作时的自觉自省,这是她写作最耐心的一部长篇。她详细剖析素材怎么通过作家艰苦卓绝的探索和酝酿,最后变成文字的醇酒,奉献给读者。
她说写作之初,对于某些唱衰农村,凸显三农问题的声音抱有质疑,很多资源回馈到乡村,作用没有显现吗?农村的现状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她要以一个作家的眼光来看待现在的农村。她先到信阳一个获得美丽乡村称号的示范点深入生活,进行一个作家经验的深度整理和思考。
作为一个作家,一个乡村的局外人,她觉得新鲜感是很危险的,没有进入到乡村的内核,没有内视角了解乡村的隐秘秩序,她觉得将要写作的小说缺了一口气,它的气息不饱满。她开始关注自己的老家,观察老家的乡村旅游,乡村优势和人情世故,因为熟悉,欠缺的那口气顺利打通了。
然而,遇到困难和挑战很多,需要做的功课也很多。她早期的写作主攻散文,以第一人称虚构故事,靠野生的激情和强大的感性力量发表了很多。后来她学习阅读经典,她说经典是无数读者过滤后的精品。通过大量的解剖别人的作品,再经过自己的写作实践来转化领悟到的精髓,她说读者读的舒服,都是作家写的不舒服,好作品是作家折腾自己,精心打磨出来的。
为了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她大量阅读能够找到的乡村典籍。《记忆中的乡愁》《河南民俗与地方曲艺》《信阳民间故事大全》等书籍填充了她对乡村概貌的空白。她说,用学术的准备态度面对素材,沉浸素材,是为了打捞它,文学作品有阅读的快感,读学术的文字很枯燥,但为了写作有营养,就要尽我之力,努力做好,这是一个职业写作人的态度,对文学心心念念的真诚。
通过大面积的纸上阅读,抽空在大地上奔跑,江西,甘肃、贵州跑过,江南的萧山、温州跑过,阅览各式各样的农村景象,加上沉浸式泡村,对村子动态的观察,了解乡村隐秘的信息,用作家的眼睛和方式洞察乡村。她说,我不是学者,文学作品有理性关照,但不作判断和结论,相对于生活的丰富性,判断容易流于简单。没有文本经验作参考,就到生活的现场去感受和记录,我所选的素材代表我的认识。
关于怎样切入章节,乔叶老师坦言开始运用十二个月为单元,但是每个章节太均速了,运用二十四节气,又太碎片化,所有的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以季节为节点,四季交替纠缠又叠加,生生不息,它们浓淡相宜地成为小说的有机组合。
宝水村是从无数个村庄,是泡在无数个村庄从很多原型村庄里凝练提纯出来的,它寓意村民宝贵的精神力量。为了更好的生活,他们生发出无穷的智慧和才智,很像山间的泉水,可能特别细小,但是汇聚起来就能成江成河。
她强调了语言的灵活运用,特别是方言。方言有古老文化的底蕴,优美活泼又形象。方言是宝库,要从中挑选,在大的语感环境中,有时候还需要作家进行改良。
小说中的宝水是由传统乡村转变为文旅小镇的典型样态,因多元力量的参与和支持,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小说主人公地青萍在福田庄度过童年,人到中年被失眠症困扰,于是来到宝水村休养身体并帮朋友经营民宿。在对福田庄昔日追溯和对宝水村乡村建设的深度参与中,见证了新时代背景下乡村的变化。乡土中国在看似平淡而重复的四时轮转里,蕴藏着繁茂多姿的故事和生生不息的力量。
小说在春夏秋冬的四时节序中娓娓叙说当下寻常的乡村生活。作者不仅描绘了山村四季景物的缤纷绚烂,还细腻书写了节气背后对应的极具乡土气息的风俗文化。从正月到腊月,四时节气不仅是时间符号,更与习俗文化相融合,氤氲出宝水村的人文地理环境。村民按照自然规律从容地过着恬静的日子,一些古老习俗亦得以保存并见证恒常。如九奶的葬礼,因是喜丧,可以不那么悲伤。深山小村呈现出鲜活生动的民间生活本相,弥漫着散淡朴素的乡土气息。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