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届赛事] 郭进拴|六十岁说【二百四十三】

来源:会员中心

作者:2855510

发表于: 2025-02-22 10:01

郭进拴|六十岁说【二百四十三】


       诗人都是敏感与狂喜的。赵洪亮先生同样如此。这种心灵上的情感上的精神上的纠结,可以说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是他诗歌最好的营养。在阅读他诗歌的时候,我似乎触摸到了他那颗敏感而又细致的心。这是一颗永远都保持着飞翔姿态的心。向着诗歌的故乡飞翔。



             对乡村的深刻记忆以及对故土的依恋情怀,向来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诗人是任何生物种类中最敏感的动物,最容易因工业文明对农耕时代自然环境的破坏而产生深刻的焦虑,这也注定了在以GDP为王的时代带给诗人更多的内心的冲突。故土是可以让精神远游,又可以让灵魂回家的地方,在《故乡,让我浮想联翩》和《故乡,那些坍塌的记忆》等诗中,赵洪亮深怕他们找不回家园,忘了初心,却让《故乡,供奉一个词的圣神》。故土是一个符号,也成就了他的《村庄,静美》,个人独特的审美上的空间感。赵洪亮《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用大量书写农事等乡土题材的诗歌,在这些诗里散发出这样的焦虑,是变革中的乡村普遍的一种生存状态,这也注定赵洪亮必将要与孤独相伴,与诗歌相伴。策兰说:“诗歌是孤独的。它孤独地走在路上,谁写诗歌就与它一样。”诗人生命的体征指向孤独。孤独,与生俱来,无人无法可以解决,也无需解决。诗歌不过是个人体验孤独的一个过程,尤其面对现实的不可抗拒和理想的难以抵达,赵洪亮无论写或者不写,都是孤独的;然而,诗歌给了他一个发散的出口,因为诗歌,他在孤独中更显得沉静而优雅。
         诗的佳品之所以不会随时空变迁而枯萎,是因为它从纵深的现实生活中开掘出来,实现了思想、生活和艺术的融汇谐契。在表现方式上,通过表现事物同一性的语码,追求表达另一种指向。不诉诸直白,曲折的表达,藏意适当;用一种事物(现象)去表现另一种事物(现象),讲求含蓄,意象遥指现实,拓展诗的意蕴,加强诗的暗示作用。诗歌的世界在于隐喻之中,赵洪亮深谙这样的写作之道——意在象中,象明意隐。他摈弃诗坛漫漶的口语化写作,他认为对于艺术来说,抽象的东西不具有打动别人的客观有效性,诗人要做的事不是把它说清楚,而是必须为其找到一种有效的表现方式。如果不把抽象的情感,变为具有形象性的画面,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给人以亲切的感觉。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