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刀郎现象【五十二】
来源:会员中心
作者:2855510
发表于: 2025-01-07 09:26
郭进拴|刀郎现象【五十二】
话不多说,从这四部专辑中,我们可以看到并感知到的创新内容有:创作形式创新、作品内容创新、编曲技术创新、生产模式创新等等。如果说,创作形式、创作内容和编曲技术创新可以从无数大学教授、行业精英、专业人士和普罗百姓们至精至深的逐字逐句、逐音逐符解读中管中窥豹与感同身受的话,生产模式则可能会令大家感到陌生。这也是我今天要特别指出的。因为,刀郎音乐作品从创作完成到实现产品化、产业化的过程,集中体现了虚拟团队、世界工厂、自由竞争等新型生产组织管理模式。这点将在下面进行展开说明。
其次,“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我要强调人们在认识上经常会出现的一个误区——那就是,音乐作品不是产品、也不是工业化制品,是由艺术家创意而形成的艺术品。
这种认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已经形成惯性思维定式。所以,人们也普遍不会把高科技、高效能与音乐作品进行联系。其实,音乐作品所形成的CD光盘、黑胶唱片、数字化文件或其他介质就是最具象的产品。音乐家对自己的原创作品拥有版权,发明家对自己的原创技术拥有专利权。虽然形式不同,但两者属于具有相同法律地位的知识产权。这就是工业化时代对产品科技创新、作品原始创新的典型认定形式。
音乐界的学院派精英在打压刀郎时有一点我认为还是有些道理,就是说“刀郎的产品(作品)是小作坊生产模式,与工业化生产模式相背离”。大家记住,我只是认同“刀郎的产品不是大工业生产的结果(完成了作品创作后的产品制作阶段)。”至于“与工业化时代相背离”就毫无道理了。须知,我们国家现在仍在发扬“大国工匠”精神,也就是说,无论现在工业化水平多么高,在某些领域也无法取代手工精致打造。闻名世界的瑞士手表就是一个例子。
我相信,刀郎一定吸收了批评者们对他一些有价值的批评意见。二十年后的再次回归,虽然仍旧没有选择与资本主导下的大工业生产模式合作,但也绝不是“小作坊”生产。而是充分利用虚拟团队、世界工厂与自由竞争理念,将全国、乃至世界上最优秀的专业资源进行整合,建立以产品为导向的虚拟组织,然后按照工业化产出标准进行音乐作品的转化与生产。这种灵活机动、投入产出效益明显的运营模式,虽然被学院派奉为圭臬的工业化与资本至上的音乐制作模式所鄙视,但在高效能的基础上却丝毫没有牺牲高质量。这让我想起改革开放初期,一些民营小企业打败国有大企业的历史过程。大企业不是被小企业打败,而是败在了自身管理机制僵化、生产效能低下、产品缺乏竞争力等方面。反观那些被资本加持的所谓音乐制作工业生产模式,与曾经的国企何其相似。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
郭进拴|刀郎现象【五十一】下一篇
郭进拴|刀郎现象【五十三】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