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新城美韵【一百一十九】

来源:会员中心

作者:2855510

发表于: 2025-01-06 08:52

郭进拴|新城美韵【一百一十九】



历史永远有一扇敞开着的小窗,就像一个简朴的画框,嵌着昨日的天地,昨日的阳光。尽管这绵绵的眷念被不尽的岁月渐渐地冲淡了,但它留下的却值得我们回想。

直到二十世纪50年代后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上才有了这座城市的名字。

但是,无论是这沉沉泥土中裹挟的几多秦砖汉瓦,抑或是萋萋荒草间掩映的几段城墙古垣,几通碑石,儿片朱檐,甚至连这车水马龙似的街道,如梦如诗般的田园,一切又都告诉你: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

公元前11世纪,这里曾是西周时期诸侯国应国的王畿之地,因古时应、鹰通假,后人又称这里为鹰城。

所有的故事,都连接着历史。在岁月年轮碾过的地方,先民们用生命造就出一片金黄色的灿烂,他们使平顶山这片厚重的土地上有了多姿多彩的欢乐,至今仍在感染着人们、鼓舞着人们,并成为一道耀眼的风景线。

1978年冬,在汝州市纸坊乡阎村出土的彩绘陶瓮,高47厘米,绘于瓮身腹部的鹳、鱼、石斧均用白色平涂,鹳的眼睛和鱼、石斧又用褐色勾出轮廓。画面约占瓮体的一半。画而的左边是衔鱼的白鹳,细颈长喙,短尾高足,其昂头扬颈的神态给人一种胜利者的感觉;而它所衔的鱼则显得苍白无力,奄奄一息。鹳、鱼的右侧立着一件带柄的石斧,石斧为弧形刃,中间有一圆孔,像是系绳带捆绑固定斧身用的。斧柄中间有一黑彩画的叉形符号,看来不像是一般的装饰。汝州籍著名书画家张绍文先生在他临摹的维妙维肖、栩栩如生的图稿上,写上了《鹳鱼石斧图》5个大字,并撰文在《文物》、《河南文物》、香港《美术家》杂志发表,一下子轰动了海内外,一大批专家、学者纷纷来到汝州,对《鹳鱼石斧图》进行考察论证。考古学家杨育彬称:“《鹳鱼石斧图》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画面最大、内容最丰富、技法也最精湛的一幅彩陶画,是迄今发现同时代的其它绘画所不能比拟的。”南京博物院院长梁白泉撰文评价说:“《鹳鱼石斧图》可与印第安人的图腾柱相媲美。”新华社很快向全世界发了通电。中国历史博物馆立即派人将这件国宝级文物调往北京珍藏。2003年7月,《鹳鱼石斧图》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定为7件重点国保文物之首,作为镇馆之宝,束之高阁,弥足珍贵。

应国贵族墓群所珍藏的艺术魅力是永恒的。截至目前,这里共发掘清理古墓葬300多座,相继出土各类文物1万多件,1986年被列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誉,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的45号墓是春秋早期最有代表性的一座。从出土的五鼎四簋及随葬的数百件车马器、兵器、玉器、陶器来看,墓主人应申姜是申国嫁到应国的一位女子。引起专家们感兴趣的是,在相邻的另一座墓坑中出土的四件“邓公簋”,通高20厘米,口径19.5厘米,腹径24.5厘米,深11厘米,圈足高3厘米,扁足高2厘米,重48公斤。敛口、鼓腹、圈足、有盖。盖顶有喇叭形握手,盖面饰仰瓦纹,圈足饰斜角云纹,圈足下3个小扁足,上端饰兽面纹,双耳为兽头衔环,器外底部有方格形铸痕,簋盖内与器内底部均有“邓公作应媪毗媵簋其永宝用”铭文3行12字。掘考铭文可知,铜簋为周代邓国邓公为其女媪毗嫁给应国贵族时所铸的媵器,媪毗死后又作为随葬器埋入地下。因其铭文为“邓公作”,故定名为“邓公簋”。此簋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另有一鼎器壁内侧有铭文“封虎作食鼎,其万年永宝用”11字。此鼎与邓公簋同出一墓,鼎的主人应与邓女有一定联系。

每一件青铜器都蕴含着耐人寻味的故事!

每一件青铜器都闪烁着古代文明的光辉!

透过历史的烟云,仿佛还看得见我们的先民那曾衣丰食足时的盛喜姿容,听得清丰收共庆时的欢愉之声!

平顶山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然而,若沿着中华民族发展的长河溯流而上,会使你感受到这座奔涌着现代工业春潮的城市下面,激荡过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历史狂澜。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分享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