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五十四】郭进拴 |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 ——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来源:会员中心

作者:2855510

发表于: 2025-02-01 10:43

【二百五十四】郭进拴 |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

——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长天秋水


作者:赵敏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05-00

       赵敏的散文随笔集《长天秋水》获2005年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作品并无哗众取宠的锦词丽句,却自有一种浸淫血脉、撞击心胸的内在力量。赵敏在对“爱”进行审美观照时,往往从记忆的积淀中去打捞明澈而纯粹的爱之美,这种较为深沉的美学旨趣赋予了作品深厚的生活底蕴和艾香氤氲般的淡淡诗意。她用一颗现代的灵魂去感伤,去怀旧,去体验人生的全部:恐惧、孤寂、冷漠、残酷、欢乐、纯净、挚情、阴谋、幸福、沉醉、迷失、呼唤、背弃……而这种生命体验又不是故意淡化人的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背景后对人的原初状态的还原,而是带着较高的社会历史意识作出的对于生命激情的确认。


青海长云

作者:萧根胜
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7月

     河南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终评揭晓,郏县籍作家肖根胜的长篇纪实文学《青海长云》在激烈的竞争中获此殊荣。

    肖根胜于2011年下半年开始,克服重重困难,用铁道兵精神完成了长篇纪实文学《青海长云》一书。

    《青海长云》以40万字的篇幅,运用编年体的方式回顾了作者作为铁道兵的那段青春岁月。以作者的经历为叙述线索,真实地再现了铁道兵干部战士的创造和奉献精神,是一部镌刻在雪域高原的青春记忆,是一份铁道兵部队英雄事迹的个性报告,是一支解放军官兵在青藏高原展现伟大家国情怀及无私无畏献身行为的赞歌,具有很强的感召力。他于201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报告文学》主编李炳银先生在《回望高原足行处》的评论中写道:“这样的文字,因为其奇特事实对象和亲身经历情感的真实,对我有很大的震撼力,犹如山谷的回声,只要发出声音,就能将元音自然地给予放大和延伸;犹如高原的纵情歌唱,将欢乐和忧伤传递到很大的天地空间。” 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宗仁在《一部放射着英雄主义的纪实文学》一文中写道:“萧根胜按编年史的方式记录下了他在青海从军岁月的留痕。脉络清晰,叙事真实,抒情自然。我以为这部作品最真挚也是最突出的亮点:放射着思想的光芒。热爱高原,忠于职守,是一群无坚不摧的英雄群体。正因为这样,这本书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一个高原道兵战士的青春记忆”,它能唤起当今的人们对青年往事的记忆,对美好生活的珍惜。”


     中国现代作家传记研究


        2016年,赵焕亭的专著《中国现代作家传记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于2018年荣获河南省第六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
       30多万字的《中国现代作家传记研究》填补了学术界的一项空白,是一部中国现代作家传记研究的精品力作,格外引人注目。

        赵焕亭的《中国现代作家传记研究》采取划分专题、选取典型个案的方式,分四章从《传记作者的主体性》《传记中的传主作品呈现》《传记中的原型考证》《传记中童年叙事的启示价值》四个方面,来考察中国现代作家传记的多重价值。

钱振纲评语:

这篇博士论文对以30年时期的作家为传主的学术性传记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在选题上是富有创新性的。

论文作者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重点从传记的作者主体性、作品考察、作品原型探究以及作家童年生活对作家人格形成和作品特点(的影响)等角度,对80年代以来的这类传记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学术上的价值是值得充分肯定的。这是一篇写作态度认真,资料丰富,有创见并且表述流畅的博士学位毕业论文。


张鸿声评语:


论文所选取的几个研究方面类似个案的研究,较为深入,且观点明确,可见作者所下功夫之巨。作家传记中的作者主体性之呈现、原型考辩、传记视角的童年叙事都较深入,从一个方面可以看出作者于作家研究的基本功力。


张桃洲评语:

论文从传记作者的主体性、传记视角的文学创作、传记中的原型考证、传记童年叙事的启示价值四个方面对中国现代作家传记展开论述,针对每一方面选取了具有代表性传记作品进行分析。论文选题集中、明确,层次清晰,能充分结合传记作品自身的特点做出分析,论文征引文献较为详备、恰当,显示论文作者对该领域研究现状有着较好的了解和把握;论文以第二章第四节讨论黄昌勇《王实味传》的表述最为精彩、深入。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