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八十九】郭进拴 |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 ——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来源:会员中心
作者:2855510
发表于: 2025-02-25 09:38
【二百八十九】郭进拴 |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
——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郭进拴|蚕乡习俗
金秋时节,我们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工作委员会和《文艺界》采风团一行13人到鲁山蚕乡采风创作。在河南省鲁山县革命老区乡镇下汤镇袁桥村,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道道河流绕山间,一个个桑园山腰缠,一片片柞林绿满山,一只只蚕儿织锦卷。绿水青山之间,伫立着“红二十五军途经地”等红色路牌。红色精神传承和绿色生态发展在这里汇聚,呈现出红绿交相辉映的山乡壮美景象。
曾经以“小满蚕满坡,辫子结茧壳”“男女会络经,村村梭子声”而著称的鲁山传统养蚕业,如今又成为老区人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
千百年来,紧随农耕文明相伴生的蚕桑文化留给人们无穷的回味与遐想。她与农耕活动息息相关,“家家儿女忙蚕事、墟里处处机杼声”;她与儿女情长密不可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她是闺怨别绪的自然流露,“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她是乡村田园的闲情逸致,“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她是劳动人民生存状态的真实记录,“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做嫁衣裳”;她是兵燹匪接生灵涂炭的乱世写照,“蚕无夏织桑充寨,田废春耕犊劳军”。蚕自古被尊为神虫,历朝历代不同地域的民众都采用不同的方式来供奉蚕神,祈求桑柘繁茂、蚕丛丰熟、衣食无忧。
燕兆平场长向我们介绍说:近些年来,我们深入挖掘蚕桑文化的内涵,不断提炼精华,努力提升品位。一是打好民俗牌。深入探寻我县蚕桑文化历史渊源,在蚕桑旅游村和蚕桑观光园区倡导恢复古代流传的祭祀“蚕神”、“蚕娘娘”等蚕桑民俗活动。二是树起保护牌。竭力将“金蚕之乡”及其相关的蚕桑文化要素整理打包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力求发挥更大的资源效能。三是擦亮文化牌。充分利用“仙女织”这一举世独有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顺藤摸瓜研究论证鲁山在蚕桑生产、丝绸发展、丝路源起、文化传播等方面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建立完整体系。四是铸造效益牌。加强市场运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广泛开办“蚕家乐”,系统开发蚕桑旅游纪念品,通过策划包装、科学营销,进一步丰富蚕桑文化内涵,不断增强蚕桑文化的吸引力。
燕兆平说:蚕桑文化肇起于农耕,是农耕文化的最重要的精华部分,是农耕文明最重要的特质之一。相传上古时代,黄帝的妻子嫘祖在渔猎之余发明了桑蚕,便带领妇女栽桑养蚕、缫丝织帛,解除了人们的冻馁之苦,后世尊她为“先蚕娘娘”,成为名副其实的“蚕神”。据各方面考证,5000年来蚕桑作为我国广大乡村普遍开展的农耕活动,始终伴随着中华民族不断繁衍壮大的文明发展历史进程,先后对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先秦时期,蚕桑生产即达到较高水平,丝织品已优于其他农产品率先迈入商贸领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便有表述商品交换“抱布贸丝”的词句。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分享到: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