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我的鳌头【二百九十五】
来源:会员中心
作者:2855510
发表于: 2025-04-10 23:39
郭进拴|我的鳌头【二百九十五】
不一会儿,只见一个中年妇女从屋里出来收拾客人离去后的八仙桌,看她利索的模样,不由使人想起戏中阿庆嫂智斗敌顽的风采。我边看边想,那陈列的先烈们曾用过的帽子、手套、水壶和各种机枪和手枪等物品。
望着那些锈迹斑斑的物件,我的脑海立刻像过电影一样地浮现出革命战争年代艰苦卓绝的战斗和极端险困的生活场景。并由衷地感叹作为革命人后代的我们,今天更应该加倍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没有英雄们的前仆后继,哪有我们今天的幸福啊。我们静静地瞻仰着革命历史,表情严肃着往返前行。此刻,我们离英雄最近,正在与伟大的革命历史并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处特殊的展台。在这个展台里陈设了刁德一和胡传魁们平时享用的仿真菜品,荤素搭配,还有酒盅、碗筷,这与革命战士清贫的食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东西也深深触动了我的心。
刁德一们与日本人狼狈为奸,不思保家卫国,却整日饮酒作乐,鱼肉百姓,想到这里愤恨之情就跃上了我的心头。我知道,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跟我有一样的感情。不抵抗的政策,认贼作父的做法,最终把这些丑恶的嘴脸送上了公正的历史裁判台。直到走出场馆,我内心的思绪依然久久不能平静。从纪念馆出来,漫步在两旁都是芦苇的沙家浜的小路上,细细地听着风儿言语着。
两岸原本是茂密的芦苇荡,如今显得开阔了许多。水面上微风不时吹过,苇絮飘起,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动人画面。小船载着游客不时从水面上穿行,每一个人的心情都不自觉地在历史和现实的世界里来回地迂回着。在清晰中变得模糊,又在模糊中回到清晰的现实。在芦苇丛的包围之中漫步着,在木质的小桥上游走着。我情不自禁的哼起了我年轻时最爱看爱唱的样板戏《沙家浜》,瞬间我能感觉到自己年轻了许多。
一抬眼,看见苇从中的芦蚌大小如火腿肠一般,我叹服大自然的天工妙手,不由得兴趣盎然。像揭去了肠衣似的芦蚌的身子用手摸上去有种坚硬的感觉。
我们脚下的水草中,呼不出名字的小鱼自由地游着,没有人打搅他们的幸福,从朝到夕,过着只属于它们像水一样透明的生活。我们不时穿行在桥上桥下,游走在花草之间,感受着历史无私地赋予。而那些古老的建筑在经过了漫长风雨的洗礼,历史的沿革后,增添的是许多沧桑的感觉。占地1000余亩的芦苇是整个景区的核心,分成水上和陆上芦苇迷宫两大区域,纵横交错的河港和茂密的芦苇,构成了辽阔、狭长、幽深、曲折等多种形态的水面或陆上芦苇空间,形成了一个个迷宫,为游客提供了一个追寻野趣和体验新四军转战芦苇荡情景的场所,漫步、泛舟其间,鸟儿婉啼,凉风习习,苇香扑鼻,野趣横生。这芦苇迷宫区域,根本看不出哪里是路,哪里有水,只有走近了才知晓。问了问划船的师傅,得知他们都是划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遇到会唱船歌的船娘还会给你哼上几曲。
乘船钻入芦苇深处,听水声阵阵,时而乍现三两片茅舍,时而惊起一群欧鹭。泛舟河道,看那已开始变黄的青青芦苇,开始吐絮的摇曳芦花。一路芦香扑鼻,两岸芦苇比人还要高出几倍,淡褐色的花儿沉甸甸的。成片漫漫的芦苇密密匝匝,风吹过,花穗便懒懒散散地摇曳生姿,随秋风飞扬;疾风起,又像汹涌的波涛连绵起伏。我喜欢芦苇。它看似脆弱,实则柔韧,在水边漫无目的地生长,所透出的,却是压抑不住的勃勃生机。“压伤的芦苇他不折断,将残的灯火他不吹灭。”当我们的船顺着河道穿行,两边的芦苇分开又合拢,它高出我们的头顶,不断地覆盖着我们的同时,也在我们耳边不断发出亲切的摩挲声。沙家浜真是芦苇的天堂啊,只要有水的地方,只要有那么一小堆土,它们就能在其上快乐地生长。人在其中,能感受到一种“菰蒲逸云,云烟苍茫”之美。
我听说沙家浜以前的名字就叫芦荡。如果不是后来走进沙家浜景区,在主人的引导下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听他们介绍当年常熟的革命斗争,你很难想像,在这个静默而风情万种的芦苇荡里,居然也发生了那么多悲壮的故事。今天,在沙家浜这个水乡泽国,一切又恢复了平静,每一丛芦苇,都用自己的轻柔,抚平历史的伤口,它们依旧选择默默地、低贱地活着。它们似乎在用自己的生命流转,告诉我们,当炮声和喧闹过去,生活又会重新焕发出它自身的力量。
芦苇或许是低贱的,再贫瘠的地方,它都能活下去,而且活得很旺盛。而在《诗经》里,芦苇是高贵的植物,象征着爱情,即便是今天,很多人也还赋予沙家浜的芦苇以红色的神圣记忆。但我在沙家浜,更愿意看那些不受约束、肆意生长的芦苇,它们是低贱的,但充满生命本身的欢乐。
许多的芦苇荡,新旧芦苇杂生在一起,有些已经发黄,有些吐出了新叶,看起来并不整齐,但真实而繁茂。那些河道或许是人工疏通的,芦苇呢,则是任由它们自由生长,一些芦苇丛中,还栖息着野鸡或水鸭,远方,或许还有几个村民,在河边漂洗衣服。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江南水乡的日常图景!一起来的作家们,个个流连忘返,和我一起来的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肖根胜先生,向我念叨了好几遍:我们平顶山,缺的就是这个水啊。
从沙家浜景区出来,天色渐晚,在赶往我们下榻的沙家浜凤凰度假酒店的途中,我的脑海却仍然在去过的景点中不停穿行着,不能轻易停顿下来。
我轻轻地告诉自己:这次沙家浜没有白来,学习到了许多,体味到了许多,更加坚定了许多。沙家浜啊,我下次一定还会过来看你的!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
郭进拴|我的鳌头【二百九十四】下一篇
郭进拴|我的鳌头【二百九十六】分享到: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