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 《乡情老更深》【一百六十九】
来源:会员中心
作者:2855510
发表于: 2025-02-19 10:45
郭进拴| 《乡情老更深》【一百六十九】
鲁慕迅先生笔下那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菊花,有的似彩带飞舞,纤细窈窕;有的如龙爪挺伸,妖艳潇洒;有的似细丝散发,情态飘逸;还有的似圆盘平托,丰腴饱满……他在《野菊花》上题诗赞曰:“山乡秋肃,开遍丛丛菊,非是寻常篱下蓄,清艳画图难足。气遒颇耐霜寒,风风雨雨恬然,无意竞芳斗艳,馨香漫洒人间。”这不正是画家的画品和人品的真实写照吗?他不正像那“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菊花一样,把傲霜斗寒的铮铮骨气留给了故乡人民吗?他说他画《野菊花》时,并没想到要发表,要展览,他是看到大自然充满了乐趣,野菊花满山遍野都是,“无意竞芳斗艳”,默默无闻,自开自落。他由此联想到一些基层干部群众也是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他们才是真正伟大的人。鲁慕讯常说“艺术贵纯真,便须去掉杂质,透见心灵;艺术贵自然,便须一任情性,不假雕饰。但能纯真自然,则神韵情趣自在其中。”“大自然生生不息,时代生活瞬息万变,艺术家但能与之心气相通,便能获得不断创造的灵感之源。”他毕生看竹画竹爱竹,就连自己的居室也命名为“有竹居”,室外有大自然的竹,室内有自己画的竹。先生以诗魂、书韵、画情三者交相揉合、互为润染的独特风格,勤奋创作,潜心理论,深得道中三昧的精妙,贯穿时代精神于笔墨之间,形成了力度美、诗意美与哲理性融为一体的“鲁慕迅现象”。
故乡人民养育了他,他又把美献给了故乡人民。
先生一生历尽坎坷,在崎岖的艺术道路上自强不息,艰难跋涉,把画家梦演变为实实在在的现实。“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当先生获得此种境界之后,感慨之多,是不言而喻的。
郭全忠笔下陕北农民,捕捉的是他们自然状态中的样相、姿致、态度,而没有人为的做作。他们是生活中农民,而不是被画家摆来摆去、失去自然特性的模特儿。他笔下的人物带着一股扑面而来的乡土气,而没有我们司空见惯的“学院腔”(其早期作品带有这种“腔”);这种“土气”与那类经过精心挑选、精心修饰的“地方特色”不同。无论是面目、身形、衣着、情态,都带着他(她)们原有的质朴、粗糙,甚至有些“髒”和“丑”。这是从对象身上直接抓取而不是刻意夸张出来的东西。这种真实性温暖而亲切,自有一种动人的力量。
捕捉这种动人真实,首先靠的不是聪明和技巧,而是与对象的内在联系。郭全忠深受长安画派的影响,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重视——当然,他对“生活”的理解与态度已经大不同于前辈。所谓“内在联系”包括视觉观察与情感心理两方面的沟通。郭全忠说:“ 陕北农民的苦与乐就是我的苦与乐,我觉得他们的命运就是我的命运。”这不是标榜,熟悉他的人和画,就会相信这是发自内心的声音。他作品中的真实描绘和真实表现,都根于这种苦乐相连、命运相连的沟通、贴近与共鸣。90年代初,他画过一批以藏族人物和惠安女为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无论从精神、形式还是两者关系上,都没有画陕北农民那么真实感人。这是发人深省的。陕北农民是他的“根”。离了这个根,就很难达到主客体的浑然一体,达到让人感到温暖亲切的真实。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分享到: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