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二十一】郭进拴 |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 ——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来源:会员中心

作者:2855510

发表于: 2025-04-06 00:39

【三百二十一】郭进拴 |报告文学的春天来到了

——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成立10周年工作回顾


郭进拴|在竹林,听柳建伟老师讲长篇小说创作经验


柳建伟,河南镇平县人。1963年10月生。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团委员。成都军区政治部创作员。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时代三部曲"(《北方城郭》、《突出重围》、《英雄时代》)、《惊涛骇浪》,长篇报告文学《红太阳白太阳》、《日出东方》,中篇小说集《苍茫冬日》,电影剧本《惊涛骇浪》、《骚动的原野》,电视剧剧本《突出重围》、《英雄时代》等。
曾获茅盾文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首届冯牧文学奖、第七届夏衍电影文学奖一等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飞天奖、金鹰奖等。

      2023年5月26日早晨,一场细雨后的竹林镇,树木葱茏清新,空中飘荡着花香的气息。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国家文化名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八一电影制片厂原厂长柳建伟走进第17期奔流作家研修班,向大家讲授《长篇小说创作的几个关键问题》。
       柳建伟凭借长篇小说《英雄时代》获得第六届矛盾文学奖,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感悟颇深。他首先用二月河先生的“人生三个天下”开场,勉励大家遇到困难和挫折,要有积极的应对心态。随后,就长篇小说体裁有着多样化广度和深度的文学主导地位展开论述。
从荷马史诗、歌剧、到古希腊戏剧,他娓娓道来长篇小说的历史渊源。从中国的明清小说、到欧洲的长篇小说,三百多年来,长篇小说成为世界文坛最亮眼的角色。比如普希金的《大尉的女儿》,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等都是俄罗斯文学的标识;还有英国勃朗特三姐妹的作品,以及美国作家的作品等等,都是世界文学宝库的典藏。
中国的长篇小说发展,接续元曲余脉,有四大名著和《金瓶梅》《儒林外史》等,新中国成立前后的长篇小说也成绩斐然,直到目前莫言和阎连科相继获得世界文学奖项,证明几十年来中国的长篇小说达到了世界同时期的领先水平。特别是莫言的《檀香刑》脱胎于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相比于以往的传统小说,有一种特别的味道。还有他的中短篇《透明的红萝卜》《白狗秋千架》等,还有刘庆邦的《神木》,迟子建的中短篇等,都是深邃优美之作。河南的姚雪垠、二月河等人的历史小说也都有很深远的影响。总之,文体的兴衰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而长篇小说的主导地位则不可动摇。长篇小说取得统治地位三百年,成为其他文体之母。
他说,长篇小说影响了后来两大文体:电影和电视剧。
中外优秀长篇小说有一个共同特征是好的结构:线性结构或者网状结构。除非天才作家,无一例外都在这些结构的框架里运笔。以俄国作家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文本构造为例,他剖析人物性格特征,脉络走向和结构处理。他还列举了陈忠实的《白鹿原》,曹雪芹的《红楼梦》,向大家一一详述其框架结构。
他在谈到长篇小说创作的第二个元素时说,典型的人物塑造,是长篇小说的灵魂。像《静静的顿河》里阿克西妮娅就有一种别样的气质。她身世凄苦,生命却迸发出丰茂妖娆的气象。还有鲁迅笔下的阿Q和祥林嫂,孔乙己等一系列人物形象,奠定了鲁迅伟大的文学成就,没有这些人物的塑造,就没有鲁迅。而关于典型人物的塑造,他说首先人物要有广泛性,还有性格的独特性,以及心灵的深邃性,这些才使得人物鲜活饱满和丰蕴。比如金庸的《鹿鼎记》里的韦小宝,就满足了男人关于权力,关于异性,关于游历市井的欲望。他是矛盾的结合体,因其人性的复杂,成为一个形象饱满可信度高的人物。
长篇小说是以讲述人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人生故事为主旨,优秀的长篇小说故事性都很强,比如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余华的《活着》等等。电影和电视剧则更注重故事性,像《公民凯恩》《漫长的季节》《父母的爱情》等等。
最后他强调,无论何种文学体裁,语言是武器,长篇小说是语言的马拉松,语言显得尤为重要。另外,文本中大量的闲笔参与,也使得这一文体彰显蓬勃的生命力。
当下的社会,还处于漫长的城市化进程中,也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近四五十年以来的长篇小说,优秀作家群颇具规模,相信在未来的二三十年,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会孕育生产长篇小说的沃土,作家们要有担当和情怀,用手中的笔,跟我们的祖国,跟中国梦同频共振。

 

图片






柳建伟,男,1963年生,河南南阳镇平人。

1985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报告文学、评论、电影剧本、电视剧本三十余部(篇),共计 800余万字。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英雄时代》《突出重围》《石破天惊》(合著)等,中篇小说集《苍茫冬日》《上校的婚姻》,电影剧本《惊涛骇浪》《大爱无垠》等,电视剧剧本《突出重围》《英雄时代》《石破天惊》《爱在战火纷飞时》等,报告文学《红太阳白太阳》《日出东方》等。文学作品曾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巾宣部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十向建国五十周年献礼十部长篇小说、向建党八十周年献礼十部文学作品、第三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首届冯牧文学奖、第九届庄重文文学奖、第三届人民文学奖、第八届解放军文艺奖等奖项;影视作品牌曾获第六届夏衍电影文学奖一等奖、中宣部第八、第九届“五个一工程”奖、第十八届电影华表奖 一等奖、第二十三届电影金鸡奖、第二十届电视剧飞天奖一等奖、首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大奖等奖项。
《突出重围》
 勇敢地直面世纪之交的中国军队现实处境和可能面临的挑战,热切呼唤战斗力质量和科学的提升,张扬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是一部全景式反映中国军队和中国军人在世界政治、军事、经济格局中,在生存挑战和物质诱惑的重重围困中,英勇善战,杀出一条血路的英雄气质的忧患激越之作。《突出重围》是一部反映当下我国军队建设情况的现实主义力作。小说以作家的军旅生活体验和现实主义创作倾向为基础,成功地塑造了像范荚明、朱海鹏、方英达等一系列当代军人的新形象。但在人物形象和塑造上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中后期随着这一格局的破解“它作为自成一体的一个群落和显赫一时的一个运动似乎一夜间销声匿迹了” 。自此,军旅文学处于一种相对沉寂的状态。在九十年代多元文化共处并存,各自获得合法性地位的文化语境中有着特定内涵和浓厚意识形态色彩的军旅文学,开始走上了较为艰难的嬗变之路。一些军旅作家“移情别恋”于其他题材领域,另一部分军旅作家一如既往地钟情于军旅题材。但又不拘泥于此,而是辐射、连结更为宽广的社会生活内涵,使军旅小说创作呈现出包容性、开放性的品格。柳建伟及其创作的军事题材小说便属于后者。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文坛长篇小说尤其是“文学豫军”小说创作群体的创作表现出了强幼的“现实主义的活力”,成为一个“新文学的风向标”。作家们逐渐意识到“文学还是要关注生活。文学没了对时代的关注,作家的灵魂就要受到奴役”。身为“文学豫军”的柳建伟,其长篇军事题材小说《突出重围》正反映了这种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和倾向。柳建伟写出了长篇军事题材小说《突出重围》,为世纪末较为沉寂、暗淡的军旅文坛增添了一道亮丽的色彩。“《突出重用》开拓了一个全新的题材领域,描写了一场模拟高科技下的局部战争的部队大演习,既有对军队整体建设的思考,也有对武器与人的关系的理解观念的突破。作品所阐释的新的历史时期必须以科技强军的理论命题,以及部队在迈向现代化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内在矛盾让入耳目‘一新。在军事文学较为冷寂的状况中,《突出重围》显示了对军事生活的正面突进。”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