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 《乡情老更深》【一百一十七】

来源:会员中心

作者:2855510

发表于: 2025-01-04 09:50

郭进拴| 《乡情老更深》【一百一十七】  


        有些篇章,像一个个“老农”坐在田园里,与心爱的庄稼说话,聊天,吐露心曲。写栽种、写农事、写农活,写得那么细腻,那么深情,那么美丽,读了以后,就好像我也置身于五彩斑斓、如花似锦的乡村,正在与农民一块栽种,享受农村的美,享受农活的快乐,体验丰收的喜悦,从而深深眷念、关心农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一些散文常被一些选家选入小品文和散文诗精品文集中,这是不无道理的。他的很多散文,既可以归入散文,又可以划入诗歌和小品文之中。况且,小品文本来就是散文的细类,而好的散文与散文诗,原本就是亲密无间、难分伯仲的,何况他的多数散文都有诗的立意、诗的情趣、诗的语言、诗的意境,如他的《也品幸福》、《一生最好不牢骚》、《责任心是一面镜子》、《我的教师情结》等,每一篇都可以当作诗歌去玩赏品评。可以看出,他吸取与继承了朱自清与杨朔散文的构思、立意与技法。
      从立意上看,冯自海的散文主要是表现怀旧情感和忧患意识。浓重的怀旧情感,这是东方文化的一个最大特点。怀旧,意味着对传统的倚重。东方人总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文化承续之根。冯自海对乡村、乡亲、乡情的怀念,正体现了这一思想。常言道,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尽管这句话应该辩证地看,但是它的真理性不容否定。而忧患意识,也是中国人的一大特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仅自古有之,而且是中国人的一大优秀思想传统。冯自海的忧,是忧他心目中的诗意乡村空间会被城市的扩张逐步吞食;是忧虑乡村中一切真善美的东西会完全消失;是忧农业,忧农民,忧农村,即“三农”。文中虽然表现得不直接,但字里行间均深透着他与“三农”的休戚相关、厚重情怀。从本质上讲,他散文里所追求的,仍然是一种农村绿色生态环境的完美保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他散文中时时刻刻流露出的忧虑、惆怅和淡淡的哀伤,无不与此相关,这正是他散文中深藏着的底蕴和审美价值所在。
      从艺术上看,冯自海的散文质朴无华,清新自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如行云流水般畅达,似微风细雨般清丽。读他的散文,好像听一个老实巴交的庄稼人与你絮谈、对话、倾诉,虽然质朴,但不是没有技巧(何况质朴本身也是一种技巧),其最大的技巧就是:对生活的观察十分精细,对生活的体验特别深刻,对生活的描述异常传神。他善于调动丰富神奇的想像和各种拟人化的手法,把乡村里的花草树木、山山水水、村村寨寨、人情世故,小至植物的情绪变化和蛙鸣鸟语,大至农村与农民生存空间的发展变化,都能生动、形象化地传达给读者。这些,除了在上述各篇中充分展现了出来以外,还在他写乡村独特生活的一些篇章和细节中,也有所体现。如《味道》,写作者第一次吃花卷馒头、第一次吃牛肉、第一次吃香蕉、第一次吃肉丝面等等,写得十分细腻传神,看后颇让人馋涎欲滴。文中,人间的那种亲情厚爱,更让人十分难忘。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分享到: